SEM營銷 / SE0營銷 / SMM營銷技術
善實戰SEO高端人才的智慧結晶
2019-09-26 來源:
收購的事情已經塵埃落定了,我們再來聊聊互動百科這家公司。
創始人潘海東大概沒想到,在2010年的“三問李彥宏”與2017年撞上3·15晚會第一槍后,迎來生涯第三次高光時刻的互動百科已經不再姓潘了。
做生意講究個落袋為安。從合作到收購,字節跳動只花了四個月時間。
今年4月,互動百科宣布與今日頭條達成長期戰略合作;8月14日,字節跳動便通過北京量子躍動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2.22%,成為其最大股東;再在8月27日通過8月9日才注冊的北京互動極致科技有限公司,收購了其剩余77.78%的股份。
盡管字節跳動早已進入“買買買”節奏,但收購互動百科仍被外界賦予了戰略意義。
據報道,張一鳴此前便內部講話表示:“如果沒有搜索場景的拓展和優質內容,頭條的增長空間可能只剩4000萬DAU”。而后“頭條搜索”上線,形態也從站內變成了全網搜索。
2018年底知乎啟動F輪融資后,字節跳動尚在競爭者之列。但因張一鳴不愿進一步抬高價碼,知乎選擇完成由快手領投、百度跟投,騰訊和今日資本等原有投資方繼續跟投的4.34億美元融資。
顯然,互動百科承擔了補足張一鳴口中“優質內容”的其中一塊拼圖。
互動百科能為字節跳動“突圍”帶來助力有待觀察,這次我們單獨聊聊作為一款“化石級”產品,互動百科是如何幾乎未在大眾層面走向普及,卻得以熬到今天的。
互動百科也曾試圖與百度百科看齊,將自己定義為“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”。
某種意義上說,這一提法也曾成立。相較于2008年才正式上線的百度百科而言,上線于2005年11月的互動百科的確一度占據先發優勢。
互動百科亦是風口的產物。世紀之初,C2C(CopyToChina)模式大行其道。比如,UGC視頻先驅YouTube有一幫以土豆為首的“門徒”,門戶鼻祖雅虎則催生了后來的四大門戶。
維基百科當時在全球范圍的成功,則讓彼時的中國創業者們看到了WiKi模式的潛力。
需要分清的是,WiKi并不等于維基百科。前者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系統,在國內一度被翻譯為“維客”,本質上是“一個人和一群人的斗爭”,而后者(Wikipedia)則是前者的產品落地。
任何人都能修改網頁,但修改成功的同時,其他該頁面的制作者也會收到通知。一旦被鑒定為惡意修改,參與者便能通過WiKi系統的版本控制(VersionControl),及時找回之前的正確版本。
相較單向的信息傳遞,WiKi產品作為UGC的早期形態,通過調動用戶群體智慧實現了低成本、快速高效生產內容,由此很大程度上彌補了Web2.0早期互聯網優質內容的缺失。
WiKi的特性,決定了其在落地時與面向C端的百科類產品更為契合。2004年前后,國內先后誕生了走綜合路線的網絡天書、維庫、互動維客(后更名為互動百科),與垂直于計算機專業知識的ALLWIKI、天下維客等百科產品。
不過,當時的創業者們更多是古典互聯網精神的推崇者,深受維基百科“開放、自由、中立”的感召主動“C2C”的同時,并對將商業化并沒有足夠的積極性。
比如,維庫的創始人鮑鳴浩在2006年接受采訪時曾表示:
“我一開始做Wiki是作為愛好,Wiki代表了互聯網新的技術發展的一個潮流,而且從文化上來講,它是最能表現互聯網的開放,共享,還有自由的文化的一種方式。”
而創辦國內第一個中文維客網站“網絡天書”的葉群峰,則一直將“公益性”放在首位:
“假如一個站點維持生存問題不是太大,就像我們網絡天書一樣,這種站點,完全是憑一些創業者或者是創業團隊的愛好來維持的話,畢竟維護費用也不高,大家都可以撐下去。”
從某種意義上說,如果將WiKi當做一門生意,在當時幾乎找不見對手。
創立互動百科以前,潘海東并不算是一個WiKi的擁躉。
2002年以前的波士頓大學博士期間,潘海東開始頻繁參與中美民間交流活動,接觸了大量互聯網從業者后,并最終將互聯網作為職業方向。一開始,他本打算做本地搜索,但國內外WiKi項目創業的火熱改變了他的想法。
很長一段時間里,互動百科是唯一有專業商業運行團隊,并進行商業化探索的WiKi創業公司。
這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潘海東的專業影響,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:
“因為學的很多是運籌管理,運籌學方面的事情,這個我想也是對以后創業的過程當中,有很好的幫助。因為系統工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怎么在人力、財力、物力各個方面達到一個很好的均衡,把結果做到最優化,最后你的企業產出最好成本最低,這個在思想方面給了很多的指導。”
相較于同行們“用愛發電”,潘海東一早便開始可尋求資本助力與商業化。
在上文那次同行2006年3月的采訪后不過半年,互動百科便宣布完成由德豐杰領投的300萬美元融資?;影倏茖ν釶R中稱其為“5分鐘說服DFJ投資”。
上線不久后,互動百科便引入了YELLOWIKI和自行研發的HDwiki開啟商業化。前者是一項類似于58同城的分類信息;后者則是面向中小站長開源中文維基建站系統。
一邊是先行商業化的互動百科,一邊是手握PC互聯網時代流量入口的百度百科,早期技術愛好者們的“用愛發電”很快便無力支撐。
網絡天書于2007年10月7日正式停更,其主辦的中文維客年會再也沒能辦出第二屆,而茍延殘喘的多年的維庫,也在堅持到2010年2月25日后再也無法打開。
某種意義上說,獨立百科產品時代已經就此落幕。
早在2006年8月的首屆中文維客年會上,維庫創始人鮑鳴浩已經對彼時國內的WiKi感到悲觀,他直言:“對Wik在國內的發展不再盲目樂觀了”。而論及原因,除了技術外更因為:
“中國缺乏內容開放運動的土壤”
一方面,彼時互聯網普及程度尚淺,外加國人書寫與協作基礎本就相對較弱,繁瑣的WiKi編輯器將眾多潛在用戶拒之門外;另一方面,在市場追捧下WiKi成為如今AI一般被追捧的風口。
問游網CEO吳佛在中文維客年會上打了個比方:“WiKi就像個美女,所有互聯網企業都想追求一下,弄點緋聞。”彼時,作為一家旅游網站,也在試圖將WiKi技術引入旅游行業。
其中,百度成為了殺入WiKi行業最強大的“野蠻人”。
作為PC互聯網時代無可爭議的流量入口,百度掌握著WiKi產品的分發大權。在“百度一下,你就知道”的加持之下,2008年才正式上線的百度百科,即使彎道超車也踩足了油門。
從早年的采訪與互動百科的布局不難看出,潘海東并不完全認同維基百科的志愿者模式。但其一邊高舉“中國的Wikipedia”大旗的同時,另一邊并沒能摸索出可行的商業模式。
其早年主打SaaS、開源軟件以及廣告三種商業模式,但以當時的互聯網商業環境,前兩者無異于空談,不得不一直以廣告作為支柱。
這意味著流量是其命脈所在,而這條命脈又被掌握在百度手中。
壓力之下,潘海東將互動百科推上生涯第一次高光時刻。
2010年,矛盾激化,潘海東在微博發文《三問李彥宏》直接將矛頭對準百度競價排名。百度隨后以誹謗將潘海東告上法庭,最終法庭裁決潘海東敗訴賠償12萬。而轉年,甚至以詞條形式 “三呼反壟斷”,不斷將死磕百度升級。
實際上,互動百科與百度百科的撕咬更像是拖慢對手的公關戰。
相比百科領域的對手百度、搜狗們,互動百科缺少了搜索這關鍵一環,但根據2011年初Alexa數據顯示,其流量中有25%來自于搜索引擎。而實際上,哪怕拋開搜索的導流,彼時百度百科在內容和SEO友好度上已經有明顯優勢,即使在Google和搜搜中也有靠前的排名。
互動百科也曾嘗試通過優質內容開展自救。
2012年7月,互動百科宣布成立了“科學顧問團”,拉來方舟子擔任首席科學顧問,清華大學教授趙南元、資深媒體人“土摩托”袁越、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祚庥等人組成科學顧問團;但緊接著,百度百科也拉來姬十三、樂嘉等120多人成立了“學術專業委員會”。
一邊舉著“反壟斷”大旗大打公關站,一邊在業務上斗得有來有回,那是互動百科最風光的時候。
如果要以兩個詞概括互動百科,一個是打反壟斷牌時戲謔的“百度恐懼癥”,一個則是其自造的“詞媒體”,后者意味著互動百科“接受現實”,開始強調其媒體屬性。
2010年5月,互動百科公布其定位由中文百科轉型為“詞媒體”,并宣布與500家媒體達成內容合作協議,為其提供互動百科內容;同年12月,互動百科宣布與《中國青年報》、《南都周刊》推出熱詞榜。
其主頁更是逐漸“門戶化”,從“百科文章”、“百科視頻”、“百科圖片”到“百科解密”、“IN詞”等頻道先后引入,試圖提升用戶留存。
諸多動作顯示,互動百科已經陷入“流量荒”。以上述方式導流的同時,豐富詞條亦是關鍵。
但受限于“中國缺乏內容開放運動的土壤”,互動百科選擇了劍走偏鋒。彼時,互動百科雇傭了大量大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編寫詞條,只需搜索“互動百科兼職”便能找到不少需求,已然有悖于WiKi模式的本心。
另一方面,互動百科還多次陷入抄襲丑聞??茖W松鼠會和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就曾直言,互動百科首頁推送專題《不會說謊的證據》即全文搬運了果殼網“謀殺現場法醫主題站”的文章。
移動互聯網爆發帶來App時代,“信息孤島”進一步加速了互動百科的衰落,并讓其最終選擇“放棄治療”,加速了通過廣告將流量變現。
2016年2月,互動百科登錄新三板。數據顯示,其2013年、2014年和2015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777萬元、5465萬元和6027萬元。其中,三星2015年就給互動百科投入了1680萬。
而據“IPO最前線”報道,其2015年的150多員工中,有近一半是銷售人員,且比例在其后一段時間一直保持增長;其201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僅為7%,而之前幾年更是只有3%。
極強的銷售導向,使得僅掛牌一年的互動百科便因“虛假廣告”問題被迫停牌。
2017年的3.15晚會則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,被批“最大虛假廣告垃圾站”后,當年全年盈利卻大幅下滑至396萬元,不足前一年1028.05萬的一半。
玩味之處在于,315晚會之后竟有大量諸如“互動百科是什么來頭”的科普文現身,其聲量之低可見一斑。
而更慘重的損失則是,在各路社交平臺的發酵下,其唯一支柱業務——百科的立足之本的公信力幾乎完全喪失,其品牌本身也幾乎成為“負資產”。
換句話說,如今日均UV不及30萬的互動百科,唯一值錢不過是那一千多萬詞條,賣身早已成為定局。這可能是才是互動百科最終的宿命。